古典音樂,這四個聽起來有點欣賞門檻,卻又好似無所不在,可說是最熟悉的陌生人。為了打破這道藩籬,樂評人焦元溥老師在去年底與知識衛星合作打造了「故事 X 聆賞 X 生活 | 焦元溥的 37 堂古典音樂課」,吸引超過五千人修課。
老師從音樂史、地理、生活、故事等角度帶大家更認識古典音樂,面對這麼豐富的課程,該怎麼安排自己的時間學習,又怎麼搭配實作進行?還有學員的眾多疑問,我們都請焦元溥老師現身解答,讓大家在學習的路上不迷惑,還沒修課的同學也可以一窺老師設計課程的巧思喔!
想像你在念大學,一週聽一堂就好了!
超過20個小時的課程,要花多久時間看完啊?焦老師說,可以想像自己是在上大學上課,一週聽一堂,慢慢吸收即可;但如果是可以消化的同學,一天聽五堂也無妨。同學也可以章節為單位,按著自己的步調安排,跳著聽也沒關係,不一定要按照時間次序聽,畢竟線上課程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重複聆聽,時間可彈性運用,所以重點是「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按照自己的喜好、輕鬆學習!
不少學員也有兌換到老師的《樂之本事》,或是閱讀老師其他著作,書本跟影音課程的學習又有什麼差異呢?老師說,書本是他自己的知識精華,他就像主廚一樣端出自己的招牌菜,文字內容比較需要大家思考消化;而線上課則是經過前期調查和不斷調整而成的,內容就像大學的必修課,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給你,老師甚至在音樂廳用鋼琴示範說明,都可以幫助同學更加了解,對於知識的印象更為深刻。
拓展生活體驗、累積知識,就能增加聆賞的樂趣
「需要透過聽音樂會「驗證」學習成果嗎?」這是不少學員會有的疑惑,但焦老師表示,這門課一直在強調的是輕鬆和觸類旁通的學習過程,平常輕鬆地聽課、吸收,如果時間和行程允許,再去聽音樂會,不用把課程想得太嚴肅,或要正襟危坐地抄寫筆記。畢竟平時上班上課已經很辛苦了,用輕鬆的方式學習即可,這也線上課程的好處。
老師也說,就像上料理課介紹菜系,上到川菜,也不見得說你就需要去品嚐川菜,不能吃別的義大利麵,維持、拓展平時的生活經驗,課程是給你一個知識,當你擁有的知識愈豐富、愈了解某個東西,從中得到的樂趣就愈多,獲得知識的過程也許會辛苦,但內容和獲得知識後的樂趣是加倍的。
如何提升累積音樂素養?
「素養」二字是近幾年十分熱門的關鍵字,那我們要如何提升音樂素養呢?焦老師以自己撰寫《樂讀普希金》為例,除了他原本對於音樂的了解,同時還大量閱讀了相關資料,他表示:「你閱讀、接觸的東西愈多,就會接收到別人的思考心得,等於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事物和思考,而你自己跟某個作品相處久了,也會有自己的心得」,這樣有什麼好處?
1. 別人的分析有時和自己的想法有非常大的出入,你有機會看到不一樣的觀點
2. 想法相近的時候,依然可以看見自己沒看到的見解
全部上完了接下來要?老師說這樣做
相信一定有同學把課程聽完了,那麼老師針對這些學員又有什麼建議?以下是老師給的三個建議:
1. 把課程都再聽一遍
2. 有良好基礎,你可以自由地探索,不用再害怕古典樂艱澀了
3. 你可以往音樂和繪畫、電影、文學的方向去做連結
如果你真的融會貫通整套課程了,其實就具備台灣音樂系碩士生的程度,所以大家可以放心大膽去探索音樂。而如果真的還有什麼想知道的,不妨跟我們說喔!
說不定我們的課程也可像疫苗有加強劑呢!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