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專欄首頁

【有感學習訪談】學習財務知識很難?MJ老師:每天花一小時升級你的大腦即可!

財富自由的夢人人都有,坊間各種教人金融知識的課程五花八門,靠著分享投資理財而快速崛起的YouTuber也不在少數,但就像被人暱稱MJ的林明樟老師所說的,要訓練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不要把一輩子辛辛苦苦賺來的錢,隨性交給不認識的人花光,也或許是這樣的理念和堅持,才會讓他的實體課程一位難求,首次開線上課的MJ老師跟我們分享了在修習《超級數字力線上課程 |MJ財務思維課》要注意的事項,還有其他小建議,讓我們一起讀下去。 怎麼安排讀書進度呢?每天一小時 當我們詢問老師該在多少時間以內看完課程時,老師反問我們:「你知道全球線上課MOOCs平台的完課率是多少嗎?4%。」其實只要持之以恆的學習、學完,你就已經贏過全球線上學習96%的人了。 線上課程的優點是彈性、可以自行安排學習時間,但沒有期限的學習,動機較為薄弱,老師建議不要給自己太大的負擔,按照自己的節奏和黃金學習時間(比如早上精神較好),每天花個一小時,看完兩個章節,大概三個禮拜就可以學完。 向馬斯克或貝佐斯學習,每天花一小時升級大腦。 線上學習+動手練習=強化知識和印象 傳統線上課程都是老師單方面手作,但這次MJ老師和知識衛星合開的《超級數字力線上課程 |MJ財務思維課》,特別規劃了「線上教具」,把過去實體的磁鐵盒教具線上化,邊上課就可以邊動手做,這樣對於老師上課講到的內容,就會更有印象,就像學習語言一樣,即便你看過某個單字許多遍,但動手寫下來往往印象更加深刻 發問是最好的學習。 怎麼從學習中建立自信心?反覆消化和融會貫通 學習財務知識聽起來是件很有門檻的事,也讓許多人望之卻步,不過老師在設計課程時有許多小巧思,希望可以幫助同學從中建立自信,持續學習。舉例來說,每一堂課其實都環環相扣,會稍微複習前一個章節提到的內容,也會舉了許多生活中的例子,告訴大家即便不是高階主管,也可將財務知識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練習,每上完一個章節,都會有課堂練習可以做,檢驗自己的學習成果,比如財務報表的判斷,去選出會賺錢的公司等等。此外,同學也可以在消化吸收之後,主動在討論區裡發問,甚至是解答別人的問題。老師說:有時候發問其實是最好的學習,而許多學員都變成小老師,互相解惑效果更好! 老師為什麼這麼強調「獨立思考」的能力? 剛開始上課的學員會發現,老師非常強調「獨立思考」的能力,我們也問到有什麼樣的契機或是原因,讓老師對於這四個字如此重視。老師提到,其實是在授課過程中,經常遇到學員回饋,以前跟風投資,讓積蓄血本無歸,加之台灣的詐騙猖獗,希望大家要擁有自己的判斷力,不要人云亦云,才不會讓財富流走。 財富自由其實是很違反人性的,畢竟不會大家一起變有錢,而真正財富自由的人就是不會跟風。 那些課程相關的疑惑我們一併解答 針對還在上課的同學,老師在最前面已經建議了學習時間的安排,那麼修完課的同學,老師又有什麼建議呢?當然毫不意外的是:「再讀一遍」,老師笑說:「畢竟是線上課程,再看一次又不用錢。」不過重點其實是在於反覆強化你習得的知識,固定時間再回來複習就會加強印象,甚至當你的人生有不同的生活體驗,也可以再拿出來驗證。 在影片中老師也有提及自己的小孩、學員的小孩都有學習財務知識,那麼什麼時候可以讓孩子開始學習呢?老師強調,這取決於小朋友是否有興趣,而且學習過程中一定要帶著歡樂,在這兩個前提下,再慢慢帶著他一起學習。 而老師開的實體課跟線上課又有什麼不同?老師表示實體課程主要是給在生活有一定程度的經驗和財富,甚至是職場的高階主管,他們的時間極少,需要有效率解決商業上的問題;如果還在累積經驗和財富的同學,修習線上課奠定基礎,反覆訓練自己的財務思維即可。 希望透過這次的訪談,可以讓大家在學習路上有個依循,一步步紮實地培養財務素養,祝福大家都能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打造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
2022/05/18 8532

【有感學習訪談】課程被拿來當Netflix追劇看?葉丙成老師:我教的是溝通表達的心法

在網路上面看到「簡報課」三字,許多人直覺是教如何上台報告以及製作投影片,然而葉丙成老師的這門課可能超過你想像,作為在台大最熱門的課程之一、在知識衛星有超過15,000名同學修習,這門課跟其他課程有什麼不一樣?又該如何讓這門課幫助你在生活中有實際的改變呢?我們一起來聽聽老師怎麼說。 跨出第一步永遠最難,最重要的是「開始」 你有沒有那種經驗,剛買了課很興奮期待要上,結果真的要開始上課時,看到上完要幾十個小時,就突然沒有動力了?這門課總時數將近11個小時,老師說是原本規劃的兩倍!不過他可是把所有的精華都「數位典藏」了,可說是老師的心血啊! 葉老師說他能理解大家一定會有壓力,不過最困難的其實是跨出第一步,只要開始了,就沒那麼難,首先要把第一章節看完,因為是「簡報本質上的認識」,後續的章節再依照你自己的需求跟節奏去看即可,加上老師在裡面埋了超多段子,所以大家放鬆心情看即可。 有學長說:『看老師的課像在Netflix追劇』大家不妨試試 超越招式的心法和思考,對人生造成持續性改變 點開課程,你會發現老師先花了整整兩個章節在講述思考性問題,葉老師表示:「比起簡報的招式,我比較注重「心法」,真正厲害的人就算投影片十分簡約,還是能夠打動人。」 很多學長姊在畢業後表示,其實簡報課不只幫助他們精進簡報技巧,甚至還對人生有所助益。其中頗有共鳴的是章節2-4「Why Me」:為什麼我是全世界最適合講這個簡報的人,老師在當中就講到,當你上台時,你要給自己十足的信心,因為此時此刻你就是全世界最適合的人。 同樣的道理也可以套用到工作上,在接受指派一個專案之前你有沒有說服自己「我是最適合的人」,只有當你瞭解自己的價值,才能發揮你的價值,把事情做好。 想成為高手,光靠大量華麗招式是無法發揮的,你需要的是「心法」 社會處處都是「溝通與表達」 上述的章節以及課程的內容,不只是跟簡報相關,而是都可以應用在人生、生活上面,不管是和主管老闆簡短的對話、社群自媒體的發言,其實都是「溝通與表達」的一環。 老師就笑說,大家常看他在Facebook發「廢文」,但每則貼文背後,他都有想要表達的訊息,這已經是他內化的功力了,不管是文字還是口語,都是在溝通、表達你想要傳遞的訊息。 修課和完課後的小叮嚀,怎麼維持精進簡報技巧的動力?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迫不及待要繼續上課了?老師也給出小叮嚀:「每聽完一章節要記得留時間停下來想一下」,反芻課程內容,跟你的現況做連結,上課會更有效果。 針對上完課程的同學,老師也鼓勵大家「每半年回來看一次課程」,課程裡面分享了許多老師的親身經歷,不只是當作複習,因為每半年你可能會多一些新的人生閱歷,再回來看這些案例分析的時候,你更有機會找到新的啟發或體悟。 加碼建議:內向者精進表達能力的關鍵在於「多講話」 訪談的最後我們跟老師聊到,其實有不少學員他們可能原本的個性內向,或是是平常沒有在報告,突然要上台發表的,面對這樣的狀況,他們該如何克服? 老師說,其實小時候大家都是聒噪愛講話的,但台灣的教育告訴我們要安靜、不要發言,久而久之就不開口了。所以改進的關鍵就在於「要讓自己喜歡講話」,讓自己開口發言、有成就感,愈來愈敢講,怎麼做到這點?怎麼感受到自己的進步?其實就是「多講話」。 老師舉自己為例,他常常會「同一個論述,在一個禮拜之內跟不同的人講很多遍」,透過聽者的反應不斷調整內容、梳理邏輯。後面發現同一個論述會梳理的越來越有結構、邏輯,不斷的優化之後調整自己的節奏,就可以發現後面越講越好,在這之中也能獲得自信。 當然上面這條路會需要大量、反覆地刻意練習,不過我們也沒有人天生就是口若懸河,不是嗎?大家看到能言善辯的人也是經過知識的累積,以及技能不斷精進,才練就極佳的口條。學習之路漫長,希望透過這次的訪談,能夠更幫助同學在修課上找到方向,職場跟日常生活都有正向的改變!
2022/05/17 12019

【有感學習訪談】如何看完高時數的課程?焦元溥老師:大家輕鬆以對就好啦!

古典音樂,這四個聽起來有點欣賞門檻,卻又好似無所不在,可說是最熟悉的陌生人。為了打破這道藩籬,樂評人焦元溥老師在去年底與知識衛星合作打造了「故事 X 聆賞 X 生活 | 焦元溥的 37 堂古典音樂課」,吸引超過五千人修課。 老師從音樂史、地理、生活、故事等角度帶大家更認識古典音樂,面對這麼豐富的課程,該怎麼安排自己的時間學習,又怎麼搭配實作進行?還有學員的眾多疑問,我們都請焦元溥老師現身解答,讓大家在學習的路上不迷惑,還沒修課的同學也可以一窺老師設計課程的巧思喔! 想像你在念大學,一週聽一堂就好了! 超過20個小時的課程,要花多久時間看完啊?焦老師說,可以想像自己是在上大學上課,一週聽一堂,慢慢吸收即可;但如果是可以消化的同學,一天聽五堂也無妨。同學也可以章節為單位,按著自己的步調安排,跳著聽也沒關係,不一定要按照時間次序聽,畢竟線上課程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重複聆聽,時間可彈性運用,所以重點是「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按照自己的喜好、輕鬆學習! 不少學員也有兌換到老師的《樂之本事》,或是閱讀老師其他著作,書本跟影音課程的學習又有什麼差異呢?老師說,書本是他自己的知識精華,他就像主廚一樣端出自己的招牌菜,文字內容比較需要大家思考消化;而線上課則是經過前期調查和不斷調整而成的,內容就像大學的必修課,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給你,老師甚至在音樂廳用鋼琴示範說明,都可以幫助同學更加了解,對於知識的印象更為深刻。 拓展生活體驗、累積知識,就能增加聆賞的樂趣 「需要透過聽音樂會「驗證」學習成果嗎?」這是不少學員會有的疑惑,但焦老師表示,這門課一直在強調的是輕鬆和觸類旁通的學習過程,平常輕鬆地聽課、吸收,如果時間和行程允許,再去聽音樂會,不用把課程想得太嚴肅,或要正襟危坐地抄寫筆記。畢竟平時上班上課已經很辛苦了,用輕鬆的方式學習即可,這也線上課程的好處。 老師也說,就像上料理課介紹菜系,上到川菜,也不見得說你就需要去品嚐川菜,不能吃別的義大利麵,維持、拓展平時的生活經驗,課程是給你一個知識,當你擁有的知識愈豐富、愈了解某個東西,從中得到的樂趣就愈多,獲得知識的過程也許會辛苦,但內容和獲得知識後的樂趣是加倍的。 如何提升累積音樂素養? 「素養」二字是近幾年十分熱門的關鍵字,那我們要如何提升音樂素養呢?焦老師以自己撰寫《樂讀普希金》為例,除了他原本對於音樂的了解,同時還大量閱讀了相關資料,他表示:「你閱讀、接觸的東西愈多,就會接收到別人的思考心得,等於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事物和思考,而你自己跟某個作品相處久了,也會有自己的心得」,這樣有什麼好處? 1. 別人的分析有時和自己的想法有非常大的出入,你有機會看到不一樣的觀點 2. 想法相近的時候,依然可以看見自己沒看到的見解 全部上完了接下來要?老師說這樣做 相信一定有同學把課程聽完了,那麼老師針對這些學員又有什麼建議?以下是老師給的三個建議: 1. 把課程都再聽一遍 2. 有良好基礎,你可以自由地探索,不用再害怕古典樂艱澀了 3. 你可以往音樂和繪畫、電影、文學的方向去做連結 如果你真的融會貫通整套課程了,其實就具備台灣音樂系碩士生的程度,所以大家可以放心大膽去探索音樂。而如果真的還有什麼想知道的,不妨跟我們說喔! 說不定我們的課程也可像疫苗有加強劑呢!
2022/05/16 4351

【有感學習訪談】Kevin:設計沒有你想的遙遠,從日常生活培養敏銳度

無論你是每天對著程式碼工作的工程師,還是跟文字搏鬥的工作者,對於視覺藝術是不是總有些心理門檻在?同事朋友在討論平面設計總是雞同鴨講,看不出哪裡好? 知識衛星的《Illustrator 高效設計攻略》以實用取向受到學員們喜愛,課程內部討論區還可以看到老師 Kevin 詳細回覆學員各種問題,這次我們邀請老師進一步針對學習設計和Illustrator進行分享,相信無論是有修課的同學,或是對於這門課有興趣、但還沒修習的學員們,都能從中受益! 基礎操作先學會,把課程當工具書使用 課程的小時數不少,該如何分配學習時間呢?Kevin 提到,課程大綱有兩大部分:「概念操作」(第1-4章)跟「實際應用」(第5章),建議修課同學可以將基礎篇先看完一遍,熟悉軟體的基本操作;課程後半部為較複雜的實戰技巧,可以當作工作書,有需要時再觀看、操作就好,不要有太大的心理壓力。 自學遇到困難時怎麼解決? 雖然現在線上學習資源豐富,但如果遇到困難還是不比旁邊有老師可以直接為你解答,Kevin建議學員有以下方法可以嘗試: 1. 先Google:查找大家可能都有的問題,輸入關鍵字,說不定就已經有解法了 2. 善用網路社群的力量:太難或太基礎的問題其實可能都有人問過,利用同好性質的 Facebook 線上社團,看是否有同好遇過 3. 建立自己的學習小組:找身邊朋友同樣興趣、學習目標一起上線上課程,一起安排學習進度,透過討論交流得到解答 你是哪種「以拉學習者」?聽聽老師給的建議吧! 所謂因材施教,不同類型的學習者,Kevin 也有不同的建議: 1. 現在或未來職場會用到的「實戰取向」:學紮實、產出作品集 每一個實戰單元都學習動手做,而且要把成果蒐集成自己的作品集。「設計師的實力是取決於你展現出來的作品,任何人都能學習新技能,但只有最後的成果才能看出學習的價值」 2. 目前用不到,但是對於職場工作有加值作用:設定小目標,依照自己的步調去調整上課節奏 為了避免學習焦慮,在學習過程中設定小目標,一步步去達成,就可以建立成就感,不僅學起來有自信,也不會在學習路上看不見終點。同時,也可以「動手做」,舉例來說,雖然公司有設計部門,但行銷人員可以幫公司設計行銷dm,分享給主管跟老闆看,得到回饋,說不定能開創職場加分作用。 3. 單純喜歡、興趣愛好:更不用給自己壓力,隨意創作,保持喜歡的初衷和感覺 沒有美感怎麼辦?從日常觀察出發 台灣人常拿中華民國美學來開玩笑,但實際要討論一張設計到底好不好時,許多人往往沒有什麼概念,到底我們要怎麼樣從日常生活培養對於設計的敏銳度?又所謂「多看」要怎麼看呢? Kevin 表示,最重要的就是「從自己的產業出發」,比如你在醫療產業工作,就可以多看大型醫療品牌的產品、網頁設計等等,從「拆解設計」開始,這個視覺用了什麼字體、材質、效果,以上這些在我們的課程裡都有提到,只要訓練自己去看一個作品的敏銳度,久而久之就會學會了。 透過以上的訪談內容,Kevin 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推進學習歷程,也解開學員的疑惑,一起在生活中創造改變!
2022/05/13 3121

【名人推薦】 葉丙成教授:「教我看畫的國際大師。」

【跟著修復師,重新愛上西洋藝術】課程連結:http://go.sat.cool/46ragx募資優惠五折,輸入「zMPpQF」可以再折扣300元! 【葉丙成老師 推薦序】在去年跟「SAT. Knowledge 知識衛星」完成我的線上簡報課的合作後,我跟知識衛星推薦了三位我認為對台灣很有價值、應該線上化的課程。 這三位大師都是我的好友,他們的課程含金量非常高。我認為如果能跟我的簡報課一樣線上化的話,可以讓許多人得到很多的學習。所以我的課一完成,我便牽線希望促成這些課程的催生。 這三位大師,一位是前陣子課程上架的林明樟MJ 老師、一位還在籌畫中我先不公開秘密、另一位就是台灣國際級的藝術修復大師 蔡舜任 Leo。 Leo 在 2008年,負笈義大利,在佛羅倫斯跟著歐洲修復大師Stefano Scarpelli繼續深造,專職義大利13至19世紀的油畫修復工作。他後來成為第一個進入烏菲茲美術館,修復文藝復興大師、西洋繪畫之父喬托(Giotto di Bondone)畫作的台灣修復師。 他不只是修復西洋名畫,也修復過上億等級的趙無極等大師的畫作,台灣幾所重要的廟宇、也在他的團隊修復下重現數十年前的美麗。 我每次跟他在一起,聽他講畫的故事、如何看畫、還有畫的顏料背後的秘密,就覺得好好聽。每幅畫都好像他多年的好友一樣,當他敘述著這些好朋友的故事給你聽的時候,原本不懂這些畫的人,就這樣順著他的引導而懂了。也才知道這些畫的背後,是這麼的有意思! 能夠跟歐洲修復大師的徒弟、台灣唯一的國際級藝術修復大師,學習如何看懂西洋藝術,人生真的很難得有這樣的機會!所以每次跟他聊天我都很期待他教我看畫,只是他也常常花時間在跟我說台南東西多好吃就是了。欸,我要聽他講畫不是講吃的啊! 很高興看到舜任終於下定決心,要把原本只有我們好友圈能聽到他講的好東西,做成課程讓大家都有機會學習到。作為催生課程的人,我非常的開心!喜歡藝術、或是想開始了解藝術的朋友們,我相信蔡舜任老師是會是你最棒的老師! 【跟著修復師,重新愛上西洋藝術】課程連結:http://go.sat.cool/46ragx募資優惠五折,輸入「zMPpQF」可以再折扣300元!
2022/05/01 1175

【名人推薦2】 葉丙成教授:「林明樟 MJ 老師是我的財務思維啟蒙老師。」

【超級數字力|一生受用的財務思維課】課程連結:http://go.sat.cool/3xhah7募資優惠五折,輸入「Benson500」可以再折扣500元! 【葉丙成老師 推薦序】 有人好奇,為什麼我會推薦 林明樟 MJ 老師的財務思維課。原因很簡單,因為 林明樟 MJ 老師是我的財務思維啟蒙老師。作為一個在教學創新也投入很多心力的老師,坦白說,教學設計能做到讓我在台下看得瞠目結舌的老師,這樣的人並不多。而 MJ 老師卻是當中唯一一位,除了讓我瞠目結舌之外,我還立即幫我太太報名上他課程的老師 😀 我從小只會念書、很會應付考試,但就跟許多的台灣人一樣,我們從來沒有被教過怎麼了解財務、甚至看懂財報,更不要講說怎麼投資理財。這其實是很可怕的事情。現代人壽命越來越長,退休後餘命還有二三十年。如果對投資理財完全沒概念,退休後坐吃山空能撐多少年? 幾年前我開始思考,我們台灣是不是該開始設計理財的教育,我認為這對台灣未來的年輕人非常重要。一個常聽到的說法,猶太人從小就教孩子理財,所以猶太人在全球經濟、商業上有很大的影響力。台灣人卻是從小很少被教導關於財務思維。總是被要求專心唸書準備考試就好,其他事情不要管。 當我在思考台灣人需要理財教育這件事情的同時,我也驚覺自己在這方面思維與知識的欠缺。知道自己缺,就該學!而要學,當然就要學最好的。我的許多好友都是台灣知名的業界講師。很快地我就得到資訊說台灣教財務思維最厲害的老師是一位叫 MJ 的老師,要上實體課程都要排好幾個月之後才有可能報得到,因為太熱門了。 但我這個人就是好奇心很旺盛,為什麼這個課每次都秒殺、每次都要排好幾個月才也可能報得到?作為一個自認也是教學上堪稱高手的我,真的很想見識看看。 等到真的上了課之後,我真的服了。MJ 老師發展出來的種種方法跟工具,真的很厲害。超級數字力課程讓我很快地如何看懂一家公司的財務資訊不會被騙、如何掌握一家公司的經營狀況而清楚知道是不是一個好投資、也更清楚知道什麼才是正確而且有效的理財思維。 但一個家庭不是只有我,還有太太也是我最重要的夥伴呀!夫妻兩個人都要有正確、一致的財務思維才行啊。所以我上完課後立馬幫我太太也報名。這麼多年來,我自己上過的課會極力拉我太太也去上的,也只有好幾年前的福智生命成長營,跟 MJ 老師的財務思維課,惟二而已。 有健全的理財、財務思維,是現代人非常重要的素養。不僅是大人,對小孩來說,也很重要。台灣教財務的老師不少,當中也不乏高手。但對我來說,我心目中最厲害的也最感佩的,是啟蒙我的 MJ 老師。 同樣也是因為知識衛星的邀請,現在 MJ 老師要將他過去10多年來場場爆滿,名額有限的超級數字力財務課程線上化,將正確的財務思維更不受時間地點的方式推廣出去,讓想學的人都有機會可以學,幫助人們在工作、事業、家庭與投資上都受益,我覺得真的是非常有意義! 所以有人問我,為什麼會推薦 MJ 老師的超級數字力線上課程? 因為我希望自己能推薦最好、最容易學得懂的。能啟蒙我讓我服氣的老師真的不多,MJ 老師真的很神。 財務思維是現代人不可或缺的。對於我們的下一代,一定要幫他們培養。更重要的是,我們大人自己也必須學會才行。不管是看書或是上課,我們都應該開始學習這塊過去台灣教育所忽視的重要能力! #超級數字力 #一生受用的財務思維 【超級數字力|一生受用的財務思維課】課程連結:http://go.sat.cool/3xhah7募資優惠五折,輸入「Benson500」可以再折扣500元!聯合推薦:城邦媒體集團首席執行長 何飛鵬 推薦: http://go.sat.cool/3sf3xv頂尖簡報及教學教練 王永福 推薦:http://go.sat.cool/3uheyf Caption
2022/01/30 8470

所有人都居住在失敗裡——專訪《地表最強國文課本》陳茻

以臉書專頁「地表最強國文課沒有之一」受矚目,且出版《地表最強國文課本》的陳茻,2019年迎來系列作第二冊。壯碩的陳茻一現身,感覺就像是《惡鄰布局》由馬東石飾演的體育老師從銀幕裡跳出來,充滿威嚇力,但講起話來親切,充滿情感。與巨軀甚有意思的對比是,陳茻戴著厚重特製、像是環裡套圈鏡片的眼鏡,這是因為他有先天弱視、又高度近視的緣故。而這麼認真凝視古文、古人的書寫者,究竟是怎麼生長的呢? ▉ 寫回頭張望,寫驀然回首的生命處境 這幾年定居深坑山上的陳茻,與太太、黑狗藍波一起住在陳茻外公的獨棟透天厝,「在老社區後面有個土丘,我外公的農舍,那是很奇形怪狀的房子,看得出來他在蓋房子的時候,每一層想法都有轉變,比如一到二樓是戶外梯,但二樓到三樓卻忽然變成變成室內的螺旋梯,這房子的邏輯究竟是怎麼變出來的?」他嘖嘖稱奇。有趣的是,這種非一般的屋子,除了像是日本本格推理大將綾辻行人《館》系列外,也非常的陳茻,就是有種奇異的出格魅力。 無鏘(ㄎㄧㄤ)不成生活的陳茻,神經很大條,日常裡經常落東落西,隨興所至、豁達。母親放心他獨居在山上,但結婚以後,不免要擔心他太太,因此希望他在家居外頭裝防盜器。陳茻得意說:「我後來自建生物防盜系統。」是凶悍的狗嗎?他搖頭:「那是一個老社區,住戶原本就認識我外公。所以呢只要跟鄰居混熟以後,他們就會自動成為我家的防盜設備。」陳茻家在巷尾的位置,有陌生人出現,情報就會自動流入,類似古老部落的防禦功能。就這點而言,果有古人之風。 問起《地表最強國文課本第二冊:不如歸去休學期》寫完的心情?陳茻突如坦白:「我之前非常抗拒承認自己是一個凡人,現在還不錯,感覺自己更像人了,有在好好生活。我覺得,這本書是在寫回頭張望,寫那些驀然回首的生命處境。」也無怪乎文章要採行逆朝代(清明宋唐漢戰國春秋)的排序,一種時光倒推的意志。他講道:「然後我發現,啊,世界其實並不如我們所以為的那樣。不管是被過度神聖化還是被時代意識邪惡化的文學家、思想家,我都嘗試還原他們作為人的普通樣貌,會軟弱、掙扎、放棄和痛苦。我想要把他們當人看。」陳茻這樣說著時,也就要想起他重新詮釋天下第一流人物范仲淹的侷限與並不完美,以及後記寫下的「我們不要去神佛的世界,只要做一個血肉飽滿的人。」 他也提到相比於《地表最強國文課本第一冊.翻牆出走自學期》,第二冊可謂是任性的,「裡面有五成的詩文,是以前國語文教科書沒有選過的,第一冊老老實實挑被選過的,以符合國文課本的定義與市場需求。但這一本就想要選真正讓當代的我有所觸動的作品。」亦即,第二冊已經突破教科書的疆野,走向陳茻自身更廣大的守備範圍。 目前預定寫三冊的《地表最強國文課本》,大致上是走儒、道、佛的路線,「接下來就該偏向宗教內容,不過就像第一冊我放了莊子的文章,第二冊我也談了荀子,第三冊應該不會是單純的佛學選輯,何況所謂儒道佛只是概約的說法,簡單的分門別類,甚至可以說貼標籤,實際上他們各自有不同的信念、方法與系統,要研究這些學問,就要真的去理解他們,進入他們的心靈,不止是文字、符號和觀念。」 ▉ 古文是亡國感大作戰――騙你的 大學時代每天花十幾個小時著迷於橄欖球運動的陳茻,整個人壯得不像話,渾身暴烈的肌肉,有種直接衝撞一切的形象感,宛如日正當中,他也自言過往自己是正能量爆棚的人,但在寫第二冊初期,遇到了各種事,包含好友之死,身心完全混亂,寫的過程進入時而悲憤痛苦、時而躁進亢奮的詭譎狀態。陳茻說:「甚至要每天喝酒才能持續,感覺人生無可能安頓,沒辦法覺得自己是對的,有非常深的失落感。」 「我有種很怪的感應,好像光明力會從生命裡退散,我會進入墮落的時期。」陳茻一邊認真講,我一邊也回想到他寫李斯的那段,位極人臣、富貴榮華的他某日望著來賀的眾多人馬,赫然想起老師荀子,也就有盛極而衰的憂懷,而後預感成真,不但他被滅族,秦帝國也徹底崩解。陳茻在第二冊這麼寫,「李斯固然不是聖人,是以一輩子被命運牽連羈絆著。因為沒有頑強的信念,在他身上,我們始終看不見那最終價值的形狀。但這不正是一個人會有的樣子嗎?」 來到《地表最強國文課本》第二冊,陳茻從更黑暗、失敗的面向,進行中國古代人文經典的解析,在如此時機看來恰恰有濃烈的亡國感,不管是因於在清朝為官、被視為人格染污的吳偉業及他筆下〈圓圓曲〉裡的吳三桂,或是詩聖、詩史杜甫在唐朝的顛沛與漠視,乃至老子對遠古自然社會的嚮往,無不是動亂大環境裡飄盪的個人心事。 時代在這些古人身上劃下深深的傷痕,他們不得不適應無可躲閃的失敗,而陳茻奮盡全力直視之,想像他們的苦楚,不願簡化。不由又想起現正熱播的韓劇《德魯納酒店》,描繪了一個專門接待亡靈的鬼神大飯店,讓鬼遂未了的心願,好好休息,直到他們受的創傷被完全撫慰(餓死的就準備豪華大餐、凍死的就全天候燒柴烤熱等等),這是對鬼物進行療癒的動作。而陳茻對古人亦有著類似的溫柔,那是跨越時空死生的悲憐。 陳茻所瞭望的古代,其實也是當代的鏡象,折射著陳茻所置身的此時此地。「總是會剛好發生可以投射的事件,比如寫吳偉業,我就一直想著李明哲,裡面有不少句子都是對著這件事發出來的。你怎麼可以要求一個人絕對堅強呢?或者是吳承恩《西遊記》裡的女兒國,當男性演化到禁欲的階段,女性卻走上解放情慾,因為社會根本還沒有把身體的權力還給她們。」 他坦承寫作時,帶入自己的情緒與當時的環境氛圍,「不過,實際要出版時,我盡可能刪掉過多自己的想法,希望它更自然。寫第一冊,我就像宇宙的翻譯官,帶著如實呈現的使命。但第二冊時,感覺不太一樣,動機比較不強烈,也比較接近天然。我相信,創作是向自然宇宙致敬,是人類可以用語言與文字做到的宇宙魔法。」 陳茻甚至直言道:「比起前一冊,這一本更沒有想要跟誰溝通的意願,它回復到更本質的部分,重要的是誠實地面對自我,裡面帶著許多我的心情。看似是在說古人身心安頓的變化,但其實是我如何安頓自己的身心。」 是啊,在所有人都居住在失敗裡的時代,要維護身心健康是何其艱難啊! ▉ 拒絕標籤化的對待、單一化的世界 陳茻一開始是陳莽,筆名的由來是唸起來挺順又滿好聽,但從莽到茻則是因為王莽,「我算喜歡這位政治家,他因為篡漢被批,但這不正就是受家天下觀念毒害的影響嗎?」但也因為會讓人太容易聯想到王莽,他遂找了通莽的茻。有趣的是,王莽是一名實行周朝古制的書生人物,跟想要重設周公禮樂制度的孔子,甚至是返回農耕社會以前古老文明的老子,甚至在當代鍾情於人文經典探索的陳莽,或都是不合時宜的同類吧。 而《地表最強國文課本》起初是為了直面中文系的弊病而寫,「經典的價值應該在經典本身,而不該用可愛吉祥物的奇怪風氣來包裝。」陳茻寫此一系列的文章,一則推翻固有的錯誤印象,一則也深沉探究經典與當代的對照關係。另外,陳茻也霸氣地說:「中文系長久以來累積的懶廢習氣太重,很多人根本就是混文憑的學術廢物,完全沒有研究的熱情,自身都有問題,如何教學傳授古文?」 就讀建中的陳茻在同學眼裡,國文超強,他提到一件趣事,有一回同學們要去國文補習班試聽,他很好奇也跟著進去,櫃臺員工問陳茻要不要一起試聽?「我的同學就在旁邊冷笑,說我不可能會聽啦,有一個還囂張地補一句他都可以當老師了。」實際上,課本他一天就能讀完,「而且,我覺得高中教科書根本不夠應付聯考,有太多問題根本沒辦法回答。我高三時就讀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因為他有辦法講清楚那些知識。」 再往前倒推,問他何時對國文產生興趣?陳茻想也不想就說是受中學國文老師的影響。「我國中時滿常打架鬧事,每天都在混,甚至有一次幫我弟出頭,還被少年隊追過。那時候認識的朋友,後來的際遇大概分成兩種,有錢的就開店,或繼承家裡的產業,沒錢的只能走犯罪的路,有幾個現在都被關了。」他認為自己差一點就會變成那個世界的人,他分析沒有的原因,其一是眼睛比較弱可能也救了他,其二是天生會讀書,最後則是國文老師的鼓勵,「他跟我說,你是個特殊的小孩,不需要把自己變得跟他們一樣。」這壓根就是麥特.戴蒙跟羅賓.威廉斯主演的《心靈捕手》啊。 陳茻雙眼放光,「我一直在等有人跟我說這句話。因為他說了,才讓我接受我的特殊。」對陳茻來說,老師是個典範,「我很崇拜他,所以一心想要走中文系的路。」因為有這名老師,國中時期陳茻過得很快樂,再加上老師說他應該上建中,「我就認真地當一回事,國三開始留晚自習,後來就考上。」聽起來好像建中是隨便就能讀的感覺?總之,陳茻沒有踏進流氓不歸路,反而走上後來的思想學術之路。 陳茻為何異常厭惡單一評價呢?這個又要再推回到他在士林國小的痛苦遭遇,「我是數理資優生,其實後來自己當然瞭解,我就是過了一個門檻,並不是真的數理能力高到怎麼樣。」但確實他是個有點特殊的孩子,卻沒有遇見足夠能理解他的老師,例如從來沒有誰能夠說服他一定要寫作業的理由。而因為有資優生的標籤,他受到同學的排擠、老師們的冷眼對待,「幾乎每一天都被罵,不管是導師、美術老師還是英語補習班老師,感覺非常不快樂。他們也都不喜歡我的誠實,只想維護身為老師的權威。」唯有自然老師會用珍重的態度回應,願意承認他不知道答案,但他也沒有能力解決陳茻的疑問。原本喜歡美術的陳茻,再也不想畫畫,英文也從此一路爛到大學,研究所就因為英文過不了低標,連續三年落榜台大研究所。 反倒是在社子國小,在被判斷為數理資優生之前,他的小一、小二美術班生活更快樂,「我們陳家的小孩全部都有奇怪的繪畫天分,我爸、我姑姑、兄弟姊妹全部都是,莫名的就是很能掌握線條和色彩。我記得,老師上課時說明明要畫海洋世界,但我就是想畫恐龍,老師也沒有反對,還稱讚我畫得很好。」他的畫作經常在學校展場亮相,甚至被送出國比賽得到特優,「那段時間有點像電影《魯冰花》的情節啦。」他笑著說。 陳茻自言,在小六就已經在讀《三國演義》、《水滸傳》的文言文版,這是受父親愛讀書的影響,「據說我小學前喜歡躺在父親肚子上陪他一起看書。人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是會發光的。何況家裡有面牆全部都是書,很自然就會讀。」 所有的創作,無論是哪一種形式,最終其實都是在面對、處理「自己」,諸如生存問題、心靈問題,或是自己與時代之間的相對位置等;即使是書寫一般人覺得八股到家的國文課本也不例外。陳茻透過詮釋古文,深入理解自我存在的根本命題。隨著一步步回溯他的人生,似乎也就不難理解為何他會在書裡屢屢強調如「人類的文明本不可能靠一人之力大幅推進,種種制度也不可能一夕而成,每一個文化、文明的演變,都是人們生活長久積累的結果。」這樣的字句了。筆者:沈眠攝影:廖建華繪製:阿諾 原文發佈於:逗點文創結社 專訪報導所有人都居住在失敗裡——專訪《地表最強國文課本》陳茻https://www.commabooks.com.tw/article/453(SAT. Knowledge 已取得作者授權,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2021/11/29 2439

守夢人羅伯・英潘(Robert Ingpen),用圖像詮釋經典文學

哆啦A夢的任意門可以穿梭時空,澳洲知名插畫家羅伯.英潘(Robert Ingpen)則駕著他的「夢想時光機」,巡遊在現實和非現實之間。多年來他共完成了七千多個角色、一百多部作品,舖陳出人類文明與藝術的時空之旅。1986年,國際安徒生大獎將兒童圖畫書領域的最高榮譽授予英潘,表彰他在童書創作的卓越表現,以及對兒童長期且持續的關懷。他是澳洲第一個得到此殊榮的圖畫書大師,也是目前為止唯一的一位。 英潘於1936年10月13日出生在澳洲維多利亞省的季隆(Geelong)。就像那個時代的很多孩子一樣,他的童年完全被書和閱讀圍繞。但與其他人不同的是,英潘具有極富想像力的說故事能力,而他的父母也鼓勵孩子盡情發揮想像,去演繹故事書中人物的冒險。 英潘從小就愛不停畫畫,幸運的是父母親也支持他繪畫的興趣,即使他在家中牆上塗鴉,也不曾受到責罰,媽媽還細心收藏了他小時候的畫作。英潘從小就對文學作品非常著迷,閱讀文學家精彩的故事時,他想像著那些不可思議的人、事、物,進入書中令人神往之地,心之所向,更想用畫筆畫出一切的未知和已知。 7歲時,英潘自力讀完第一本書《彼得潘與溫蒂》(Peter Pan and Wendy),因為太喜歡這個故事,他用孩子的眼光和理解力,為這本書畫下了第一張插圖,並且立志將來要成為插畫家,進到每一個故事裡去「發現真相」。2010年《彼得潘與溫蒂》出版百年紀念版時,就是由英潘為它繪製新世紀的插圖,賦予經典時代的新貌。 (延伸學習:收藏大師60 年珍貴的創作心法-【羅伯英潘的繪本大師課|學會圖像語言,說出生動故事】http://go.sat.cool/3yq3by) 英潘為《彼得潘與溫蒂》百年紀念版所繪製的插圖(取自azon.market) 很少圖畫書作家像英潘這樣,一生致力於為經典文學作品創作插畫,且數量驚人。他繪製過插畫的經典包括喬叟的《坎特伯里故事集》、莎士比亞的劇作、史蒂文生的《金銀島》、狄福的《魯賓遜漂流記》、史威特的《格列佛遊記》、狄更斯的小說、安徒生的童話,還有《木偶奇遇記》、《湯姆歷險記》、《環遊世界80天》、《叢林奇譚》、《柳林中的風聲》……幾乎是一部浩浩湯湯的文學史。 要用圖像來傳達文學作品的意境,既要在圖畫中納入故事背景和人物細節,同時也要留下足夠的空間,讓讀者自由運用想像力,演繹出屬於自我的版本。英潘曾為《愛麗絲夢遊仙境》和《愛麗絲鏡中奇遇》創作插圖,面對原著作者卡洛爾(Lewis Carroll)和原著插畫田尼爾(John Tenniel)這樣的創意組合,這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任務。他一直嘗試用自己的方式去穿越想像的森林,最後發現,如果要和現代的孩子對話,他應該要和卡洛爾平行前進,而不是沿著傳統的路徑跟隨。 《愛麗絲夢遊仙境》內頁插畫(取自tanjand.livejournal) 《愛麗絲鏡中奇遇》內頁插畫(取自tanjand.livejournal) 1958年,英潘自皇家墨爾本科技學院藝術與設計系畢業,取得「書籍藝術」學位,4年紮實的科班訓練,培養了他深厚的古典繪畫功力。美國新寫實主義畫家魏斯(N. C. Weyth)將真實的細節巧妙融入畫作中,營造出鮮明的張力,啟發了英潘寫實細膩的畫風。但他不只做到物件仿真和場景再現,而是用如羽毛般輕盈堆疊的筆觸,渲染出溫暖柔和的色彩,及充滿魔力的光影,將故事潛藏的寓意交融在畫面裡。 英潘是個深思熟慮型的作者,在開始為一本書繪製插畫前,不管是色彩、造型或構圖,他都會先經過嚴謹的考據和規劃。他像電影導演般,將構思的畫面繪製成細密考究的分鏡腳本,再透過真實的細節堆疊,創造出影像的深度與質感。他特別擅長掌握故事氛圍和時代背景,營造出雄渾大器的史詩風格,這也是他後來被委任為許多經典名作、人物傳記和歷史事件做畫的原因。 在英潘成為童書插畫家之前,曾與許多科學家緊密合作。1958年他加入「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機構」(CSIRO)的科研工作團隊,將科學家們新的發現,從科學角度和觀點畫成圖像,以便向更廣大的讀者推廣新知。長期近身速寫科學家的活動,並參與田野調查的過程,讓英潘培養出敏銳的觀察力,在原有的藝術素養之外,更開拓了對科學和自然領域的視野。 但英潘不僅只是配合傳述科學成果,他繪製的圖像反過來也啟發了科學家的新思維。其中最精彩的例子是在1970年代,他在祕魯為聯合國工作,主要任務是研究聖嬰現象對祕魯龐大鯷漁業的衝擊。英潘發現,要向漁民推廣新的漁業技術、傳遞漁業永續經營的觀念,必須回溯到傳統文化中,從民間傳說裡尋找能和當下生活聯繫的關鍵。於是他從印加文明裡找到祕魯人的方舟「橘色壺」(Poppy Kettle),來表現漁民冒險犯難的經歷。後來這個原型被英潘不斷改寫和重繪成不同的版本,其中包括繪本版的《冒險勇士七個半》(The Voyage of the Poppy Kettle,格林)。 (延伸學習:收藏大師60年珍貴的創作心法-【羅伯英潘的繪本大師課|學會圖像語言,說出生動故事】http://go.sat.cool/3yq3by) 《冒險勇士七個半》內頁插圖(取自abc.net) 1968年,英潘開始以自由作家的身分,廣泛地從事各種藝術創作。他為市政廳繪製壁畫,為澳洲郵局設計郵票,為板球俱樂部入口設計青銅大門,還有海報、宣傳手冊、雕塑、錢幣、徽章、旗幟、壁毯……他的創作範圍包羅萬象,展現出旺盛多元的創造力。 1974年出版的《暴風雨中的男孩》(Storm Boy),是英潘首次為童書繪製插畫。他和文字作者狄力(Colin Thiele)攜手合作,創造出這本極具澳洲特色的經典童書。故事描述孤獨的小男孩和隱居的父親住在海邊沙丘,他和偶遇的原住民及鵜鶘建立了深刻的情誼,這段情誼也改變了小男孩的未來。英潘用極其詩意的畫風,描繪南澳的海濱景色,這是他深情凝視家鄉的開端,日後他不斷用畫筆記錄澳洲的風土人情,並投身環境保育和文化資產維護的工作,對自己的家鄉充滿了無盡的熱情和真誠的讚美。 《暴風雨中的男孩》內頁插圖(取自tanjand.livejournal) 身為插畫家,英潘勇於接受各種主題的挑戰,譬如:如何將抽象的思維傳達給兒童讀者呢?在他的作品中,《生命之歌》以誕生為開始、死亡為結束談論生命歷程;《世界為誰存在?》探問生命的價值;《斷嘴鳥》是一種精神疾病的隱喻;《我愛大自然》讓小朋友了解「愛護地球」的重要性;《和平的使者》闡述和平的理念……每一項都是極為嚴肅重要的議題。英潘向我們證明了他將抽象概念圖像化的功力,他以孩子能理解的具體畫面和生活事件,配合明晰的文字,讓小讀者容易了解和實踐。 英潘認為,好的故事就是一個優雅的包裹,孩子們會一點一滴地發掘裡頭的祕密。而「神話」則是另一種以故事為外衣的包裹,其中蘊含了先民原初的信仰和知識。擅長描繪日常生活的16世紀荷蘭畫家布勒哲爾(Pieter Bruegel),是英潘師法的對象之一。布勒哲爾曾畫過《聖經》創世紀中的巴別塔,英潘則在《Fabulous Places of Myth》書中,繼續畫了巴別塔之後建造的進度。巴別塔關於「溝通」的寓義,正切合英潘對創作的認知,他要找出現實和幻想的交會點,邀請讀者重新思考神話和傳說傳遞的真理。 英潘筆下氣勢磅礡的畫面,經常讓讀者感到震懾,彷彿從中聽到歷史的餘音。他的畫作擁有帶領讀者重回歷史現場的力量,他的紀實作品彷彿見證了時光的片段。讀者跟著英潘的畫筆,抵達已然失落的馬丘比丘,登臨兩千年前長城的暸望塔,參加了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甚至跟隨史考特(Robert F. Scott)的探險隊展開南極之旅。英潘的插圖將人物和行動結合起來,進一步超越了文本的敘事。 (延伸學習:收藏大師60年珍貴的創作心法-【羅伯英潘的繪本大師課|學會圖像語言,說出生動故事】http://go.sat.cool/3yq3by) 英潘為《綠野仙蹤》所繪製的插圖(取自melaleuca.com) 英潘大部分的作品都是和文字作者合作,自寫自畫的作品較少。溫馨可愛的《無聊小熊》、《傳奇小熊》和《珍奇小熊》系列三書,是他創作中的小品。這是他在外孫女和曾外孫女出生時,獻上的歡迎禮物。那些曾經陪伴我們成長的玩具,譬如泰迪熊,即使如今已不知所蹤,仍教會我們懂得愛與珍惜。英潘相信會開口說話的泰迪熊,代表著純真的信念會代代相傳下去,這也是他創作童書的初心。 另一本《守夢人》,也是英潘獨創的作品。他用書信告訴孫女守夢人傳說的由來,全書充滿了玄妙的角色和離奇的情節,是英潘作品中少見的幻想故事。英潘常被認定為寫實作家,這本書則完全流露他真正的心跡,是他對人類夢境與想像如何運作的詮釋——若你真心接受「偉大相信學院」的存在,通向奇幻夢境的故事之門將為你敞開,而守夢人,就徘徊在真實與想像之間,守護著夢境的安全。 《守夢人》內頁插圖(取自tanjand.livejournal) 英潘正是那位守夢人,進入他的插畫宇宙,讀者跟著他貫穿古今、縱橫寰宇,想像的力量無遠弗屆,隱藏在真實中的夢想閃閃發亮。 2016年澳洲童書評議會頒予英潘終生成就獎,表彰他優秀的書籍和多樣化的藝術創作,為澳大利亞讀者創造了永恆的資產。2017年他依據《寂靜的春天》作者瑞秋.卡森的理念,舉辦了「在邊緣世界」畫展,表達他對海洋生態長期的關注。高齡82的英潘說:「我不是藝術家,我是個插畫家。」不管在什麼年紀,他永遠懷抱著對插畫的熱情,邀請讀者和他一起去冒險,開展充滿驚喜的豐富心靈旅程。 (延伸學習:收藏大師60年珍貴的創作心法-【羅伯英潘的繪本大師課|學會圖像語言,說出生動故事】http://go.sat.cool/3yq3by) (取自melaleuca.com) 筆者:莊世瑩 原文發佈於:10月繪本大師》守夢人羅伯・英潘(Robert Ingpen),用圖像詮釋經典文學 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23585 (SAT. Knowledge 已取得作者授權,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延伸學習 ▸▸ 學會圖像語言,說出生動故事|羅伯英潘的繪本大師課 】 2021/12/9 ~ 2022/1/16 募資優惠低於 4 折!即刻收藏大師 60 年珍貴的創作經驗傳承
2021/11/03 2747

親子共讀後孩子真的有收穫嗎?學會 3 個親子共讀技巧,有效提升閱讀效益

研究顯示,快樂地閱讀體驗,有助於孩子的學業表現,親子共讀除了是孩子學習單字的管道之一,也是為了培養他對於閱讀的興趣。但每次為孩子唸故事,他總是不停分心,或是有聽沒有懂嗎?本文將帶你認識親子共讀的好處之外,還會教你親子共讀的3個技巧,讓你們的親子共讀的時光更有效益! 親子共讀是什麼?一同閱讀讀物,互相交流想法 親子共讀指家長與孩子共同閱讀讀物,一起交流想法,討論書中故事情節。陪伴孩子閱讀時,家長主要擔任引導、輔助的角色,讓剛接觸書籍的孩子,了解如何閱讀一本書,更重要的是讓親子雙方互相分享想法,創造更緊密的親子關係。 為什麼要親子共讀?5大親子共讀好處 與孩子一同閱讀,不單只是因為他看不懂文字,而需要唸給他聽,在親子共讀的時光中,更可以培養你與孩子的緊密度,不僅如此,親子共讀還有以下5大好處: 1.認識單字 過往只會「聽」和「說」的孩子,親子共讀就是一個很棒的時機讓他學會「讀」中文。在進入幼稚園或小學前,透過親子共讀不但能讓孩子從故事中學習中文詞彙,累積閱讀字詞的經驗,未來也能更快銜接學校課程。 2.拓展孩子視野 大多父母會透過帶小孩出門,或盡量讓孩子接觸新事物來拓展他的視野,但受限於地理和時間的限制,世界上還有許多人、事、物,是孩子很難遇到的。例如格林童話中的《灰姑娘》,是以1920年代英國為背景,書中不僅會提到英國貴族的穿著,也帶出該時期的舞會文化。因此陪著孩子閱讀《灰姑娘》時,父母也能引導孩子思考各國的文化差異,培養孩子的國際視野。 3.養成閱讀習慣 清大幼教系周育如副教授表示,閱讀是一切學習的基礎,關乎孩子心智啟發與終身學習的能力。對孩子來說,與新事物第一次的接觸後,會決定日後對它的印象好壞,在小時候創造美好的親子共讀時光,有助於孩子開啟對於文字的興趣。 4.培養表達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多半只會在有需求的時候,才會講話表達想法,如果在親子共讀時,能打造一個雙向溝通的機會,例如問孩子:「這張圖裡面有看到什麼?為什麼鳥會在天空飛?」而不是父母單方面朗讀文字,除了可以培養孩子表達能力,甚至能激發他獨立思考。 5.增進親子關係 親子共讀時可以讓孩子微靠在你胸前,一同閱讀書籍,討論書中的內容,增強你們的親子關係。特別是白天需要上班的家長,親子共讀也能創造你和孩子的單獨相處的機會。 如何提高親子共讀的學習效益?3個親子共讀技巧 每當和孩子一起看書時,總要用生動的表情、語氣,才會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嗎?下列提供你3個親子共讀技巧,讓閱讀更有效益! 創造放鬆的環境 對一個處於活潑好動時期的孩子來說,從事靜態動作可能會讓他坐不住,因此打造一個安靜、放鬆的環境,有助於他定下心來,仔細聆聽爸媽的話語,投入在故事中。以下為3個打造放鬆環境的小方法,提供給爸媽們參考: 讓孩子坐在雙腿上 將燈光調暗或選擇黃色系燈光 在地上放置大抱枕或軟墊,讓孩子可以久坐於此 跟著孩子的節奏閱讀 孩子在共讀時,一定會沒有耐心地翻到下一頁,或是推開書本,建議家長可以先順著孩子,接續故事內容,或是問孩子要不要換下一本書。切勿強迫孩子聽完故事,這會讓他對共讀產生壓力及厭惡感,而失去親子共讀的意義。家長也要仔細地注意孩子聽到什麼段落會有興趣,適時調整共讀內容,讓每一次的共讀狀況越來越穩定。 多問開放式問題 親子共讀不單是家長單向朗讀故事給孩子,可以利用繪本的圖像,詢問孩子開放式問題,創造更多的話題,例如:「公主手上拿著什麼?」,假設是一朵花,可以再進一步詢問,「是什麼顏色的花?」,讓每個問題可以一直被延伸,不斷刺激孩子的想像力和思考力。 親子共讀繪本前,家長需先擁有賞析能力 透過繪本中的故事,可以帶著孩子穿梭在不同的世界,提升孩子的見識,但世上還是有許多不美好的事物,你無法和孩子避而不談,身為父母的你,可以用更高的眼光,引領他理解和接納。由格林文化所開設的解密圖像故事力課程,帶著家長掌握賞析故事的能力,解密經典故事中的隱喻,讓你看懂創作者背後的象徵與啟示。一旦具備圖像賞析能力後,才可以帶著孩子走進故事中的核心,放大孩子的學習效益。 義大利大師英諾桑提全球首門線上課程 - 【解密圖像故事力|打造深入人心的創作】 http://go.sat.cool/w82fl 「2021/2/3~2/21 」 報名課程,再享有7折起優惠
2021/02/07 7596

以繪畫收藏城市記憶,用畫筆說故事的插畫家_Mimi Black 鄭開翔

一個身穿襯衫、帶著粗框眼鏡的魁武身影出現在屏東的街道上,他沒有目的漫步在巷弄中,視線輕輕掃過街上的每棟房子,在充滿生活氣味的攤販間穿梭、尋找,接著駐足在一棟普通的老舊店鋪前面。男子熟練地從身上掏出黑色鋼筆和筆記本,快速地動筆勾勒出建築的輪廓,隨後利用隨身攜帶的輕便型水彩上色,才一眨眼功夫,那些關於老店舖的生活光影,就被收錄在了他的畫紙上。 這個穿梭在平頭街頭的身影就是城市速寫插畫家-Mimi Black,鄭開翔。他平時穿梭於巷弄間,用畫筆將台灣風景一一收藏於自己的口袋。鄭開翔希望透過畫筆將自己和台灣這片土地更緊密地連結,也讓更多人認識台灣的美好。 問到創作的靈感都從何而來,鄭開翔表示他的創作來自於生活,「有時候在路上走的時候看到一些我覺得很有生活堆疊、堆積感的一個畫面就會特別地讓我想畫它。」回顧鄭開翔的作品,不難發現他的畫作幾乎都以老舊房子為主體,它們和台灣路邊每棟房子都長得很像卻又不太一樣,它們並不漂亮但在鄭開翔的畫中可以感受到溫度,或許這就是他口中的「生活堆疊感」。 生活堆疊感、獨特性、台灣味似乎是鄭開翔畫作的靈魂,他所畫的場景都來自於周遭的環境,是你覺得有點熟悉,但平時卻不會留意的,搜索記憶,也想不起來完整面貌的那些場景。「真的有這樣的地方嗎?」面對我們的疑問,鄭開翔說:「把速度放慢,你就會開始注意到很多的細節。」談到繪畫,鄭開翔發現自己開始畫畫後,更懂得觀察身邊的風景,也變得越來越喜歡自己居住的城市,「也許我們開始面對城市的態度或者是想法,就會多更多的包容跟溫柔的地方。」 「我覺得以往大家在想到畫畫,可能就想到說花個好幾年就去磨練一下所謂的基本功,然後再才能開始去畫畫......但是其實它也很大程度的阻擋了很多人想畫畫的這樣的一個心情。」鄭開翔認為畫作不分好壞,基本功固然重要,但如果非得等到磨練完基本功才能開始畫畫,其實是很磨人心志的事。在他眼中,繪畫是很生活的一件事,路邊的房子、桌上的水杯、熱騰騰的晚餐,想畫什麼就畫什麼,「不管你畫得好或不好,去記錄眼前的生活,那我相信在這樣的過程中可能可以得到很多的感受吧!」 作為城市速畫插畫家,鄭開翔認為創作非常有趣的一點就是可以直接將眼中的世界呈現出來。比起還原原貌的相機,繪畫擁有更多變化和空間。「拍照的話它就是一個視角,但如果是用繪畫的方式其實可以轉彎的。」不想要的東西去掉、喜歡的角度同時畫在一張畫紙上,這些都是相機辦不到的,也正是作畫迷人的地方。 繪本和其他創作其實也都共享著這樣的特點,「我常常覺得我自己的創作太綑綁了。」鄭開翔說,「我可以從繪本上面看到很多很天馬行空的創作方式。」,繪本的多元性和可塑性成為鄭開翔跳出框架的啟發。在繪本的世界,不同的畫家就能呈現給我們一個全新、迥異的世界,就像是速畫時選擇想要的角度,每個創作者也都正將自己眼中獨一無二的世界,用心地包裝成一本本繪本呈現給讀者。(延伸學習:義大利大師英諾桑提全球首門線上課程 - 【解密圖像故事力|打造深入人心的創作】http://go.sat.cool/w82fl) 作為一名畫家,鄭開翔用鋼筆和水彩紀錄了每一個令他心動的台灣角落,而這些畫作背後是他對這片土地的感情和捨不得。鄭開翔的畫筆畫遍了台灣的街頭巷尾,他用繪畫將每一次個不起眼卻也不平凡的角落記錄下來,因為那不只是個地點,也同時盛載了當地人生活足跡。而繪本之餘鄭開翔而言,就像是給予他更多創作的活力,啟發他跳出框架,更教會他拋開顧忌,勇敢將自己當下的感覺釋放出來。 我想像著,眼前著個魁武黝黑的身影,帶著簡易的畫具,穿梭在屏東街頭,一筆一筆紀錄著屬於屏東的生活痕跡,把自己與土地情懷揉合在一起的樣子。 (延伸學習:義大利大師英諾桑提全球首門線上課程 - 【解密圖像故事力|打造深入人心的創作】http://go.sat.cool/w82fl) 編輯: 薛佳文、包雅竹
2020/10/05 2122
  •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