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免費試聽]前言|羅浮宮500年:從文藝復興到浪漫主義
大家好歡迎收聽羅浮宮大師名作36講這門課。
這是一門透過認識羅浮宮經典作品,來學習西方基礎人文知識,培養審美能力的美感訓練課程。
為什麼選羅浮宮?
不光是因為它是最受全世界人歡迎的博物館,有名到連不懂藝術的人去巴黎就一定要到羅浮宮朝聖一下,否則人家會說,你白去巴黎了。更重要的原因是,它收藏的作品可以串起西方藝術,在進入現代主義以前那段漫長的五百多年歲月。
也就是說,透過羅浮宮的作品,你可以瞭解西方藝術的核心脈絡,知道它是怎麼走出中世紀的宗教藝術,進入光輝燦爛、百花齊放的文藝復興時代,還有之後一波接一波的藝術風潮,例如: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
我們多少都聽過這些名詞,比如在房地產廣告裡聽到巴洛克式建築,或是在家具DM上看到洛可可式沙發椅等等。但也經常疑惑,它們究竟代表什麼意思?更不用說去辨別它們究竟是說真的,還是只是宣傳行銷用語。因為我們不熟悉它們究竟是怎樣的風格?有什麼特色?
甚至那些即使被歸到同一時期或同一類風格的藝術家,他們彼此之間也存在很大的差異。比如說,同樣是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大師,達文西是神秘的、哲學的、科學的,拉斐爾是優雅的、甜美的、理想的。米開朗基羅卻是澎湃激昂、壯麗的、悲劇的。
認識西方藝術培養審美智商究竟有什麼意義?有什麼用?
除了對於某些學生來說,這是108課綱當中明訂的一環,關係到學校的正規學習。
另外,對於所有關心孩子未來工作前景的家長或是職場上的年輕工作者來說,也都應該意識到,在接下來的 AI 時代,在社群時代這種強調抓住眼球的視覺至上風潮之中,在打破地理疆界的全球化大趨勢下,只具備學科專業已經不夠,台灣也不夠大,你必須具備更強大的內建程式,也就是人文和美感素養,包括視覺表達的美感,對西方美學概念與形式有所掌握。還有溝通表達的美感,在文字上、視覺上,都懂得運用符號和象徵,因為這些都是未來工作基本能力的一環,甚至成爲一種職場上的品格和品味,也就是 sense。
在這門課裡,我們會從羅浮宮最古老的畫作,也就是早於義大利文藝復興,創作於十三世紀的《聖方濟接受聖痕》這幅畫說起,結束於十九世紀的浪漫主義名作《自由領導人民》,收錄了義大利文藝復興、北方文藝復興、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各家大師的代表畫作。年代大約是到十九世紀中葉,這是羅浮宮館藏的年限,想看之後興起的現代主義藝術,比如印象派,我們大家耳熟能詳的莫內、梵谷,這些畫家,就要到離羅浮宮不遠的奧賽美術館,所以這門課當然沒有收錄。
我們這門課共36堂,一共收錄51幅羅浮宮的畫作,加上兩尊雕像。從羅浮宮的作品輻射出去,帶入藝術史上其他相關的重要作品總共收錄100件西方藝術名作,以便你掌握西方藝術史的輪廓。這門課除了解說作品的音訊檔案,也會附上畫作的圖檔,讓你直接參照。
如果你是想開始讓自己內在更強大的職場工作者,透過這門課你將可以掌握西方藝術的關鍵概念和形式,學到西方文化中的重要符號和象徵,不只幫助你培養鑑賞力,也開始建構你的人文藝術知識庫。像那些西方精英一樣游刃有餘的運用在工作和社交上;而如果你是想培養孩子美感素養的家長,我們也準備了可以引導你和孩子討論這些學習的講義。
培養美感和人文素養,如果從功利的角度來看,或許是一件看不到立即效果的事,但它就像植物被埋在土裡的根部,只要我們開始滋養它,而且持續不斷。這棵植物總有一天會在你意想不到的時候開出一朵最燦爛的花,至於是哪一天?等它到來的時候,你會知道的。
[免費試聽]前言|皇宮的前世今生:來去羅浮宮吧!
大家好,歡迎收聽羅浮宮大師名作36講,這門美感素養課。
羅浮宮是許多人心目中排名世界第一的博物館,每天有好幾萬人穿梭在這座古堡裡那些綿延好幾公里的廊道上,觀賞它收藏的上萬件藝術品。這裡的收藏非常多元,包括繪畫、雕塑、工藝品、還有古文明的文物,可以說就像一本關於文明和藝術的立體百科全書。
這些收藏品大多數來自法國皇家的收藏,它們在法國大革命期間政體改建共和之後,被國有化捐給羅浮宮,比如:我們最熟悉的名作《蒙娜麗莎》,其他還有法國考古學家從海外帶回來的文物,比如:古埃及的塑像、亞述帝國的石雕。另外還有拿破崙當年橫掃歐洲時,搜刮回來的藝術品,再後來跟原來持有的國家達成協議或進行交換,獲准留在羅浮宮的作品,比如:羅浮宮裡尺寸最大的畫作《加納的婚禮》,其它還有一些私人收藏的轉贈,或是透過畫廊、古董商、藝術家或藝品拍賣會買來的藝術品。
除了這些珍貴的館藏,我們也應該了解一下羅浮宮這座宮殿本身的歷史,它在中世紀期間只是巴黎郊外的一座小型要塞,興建的目的是護衛巴黎的城池。後來隨著巴黎腹地擴大,這裡被納入了巴黎城內,到了十六世紀文藝復興時代的法國國王法蘭索瓦一世找來建築師對它進行大規模改建或擴建,才讓羅浮宮變身為皇宮,也成為國王陳列他們藝術收藏品的地方。
從那時候起好幾百年來,羅浮宮幾乎不曾停止施工,包括打造那座完工於 1989 年由華裔建築師貝聿銘設計的玻璃金字塔入口,今天已經成為巴黎的地標。這樣一座尊貴的皇家宮殿,因為路易十四把宮廷遷到郊區的凡爾賽宮,羅浮宮從此變成美術和雕刻學院那些師生的活動據點,讓藝術家和學者取代了那些王公貴族,穿梭在錯綜複雜的宮殿長廊當中,方形沙龍後來甚至成了他們展示作品的場地。這也是所謂沙龍展的由來,是十八、十九世紀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藝術展。
到了大革命期間,法國共和政府決定把收歸國有的王室收藏品集中到羅浮宮,然後在 1793 年讓它以國家博物館的姿態向一般大眾開放。這就是今天稱霸全世界博物館界的羅浮宮的由來。
像羅浮宮這種等級的博物館,每年的營運預算有十億歐元以上,用在維護設施、購買藝術品、舉辦特展或音樂會、研討會、工作坊上,還有龐大的人事成本,當然保全的費用也非常高昂,因為它展示的都是真品。我們多少都聽過坊間盛傳,博物館為了保護真跡而展示複製品這一類說法,但這些都只是謠言。羅浮宮展示的蒙娜麗莎,絕對是達文西的真跡,因為這樣才能真正培養觀賞者對藝術品的鑑賞力。
所以,為了保護這些脆弱古老的作品,當你有機會進羅浮宮參觀,請記住以下兩個原則:
不要碰觸藝術品
拍照時也不要開閃光燈。
這門羅浮宮大師名作36講美感素養課,也可以作為你實地拜訪羅浮宮時的依據。畢竟羅浮宮實在太大、收藏品太多,你沒辦法一天看遍所有作品,連逛完一遍都不可能。如果沒有事先選定目標作品,很容易變成到此一遊的一般觀光行程,浪費了和世界名作面對面,跟藝術大師跨越時空交心的寶貴機會。
這門課的圖檔講義裡,標明了作品被收藏在羅浮宮的哪一館和展示廳,以便大家真的去到羅浮宮時,可以立即鎖定作品的所在地。要特別提醒的是,法國的樓層表示方式和我們不同,他們的一樓,也就是地面樓,會標示為 RDC — Rez de chaussée,而他們的一樓其實是我們的二樓,依此類推。
如果你想帶孩子去羅浮宮參觀,考慮到他們的體力和專注力,還有擁擠的人潮,最好以兩到三小時為限。而年紀小的孩子,三到四件作品可能已經是他們的極限,建議你可以在出發前讓他從這門課的36講裡挑出他最感興趣的作品,讓這趟羅浮宮之行成為一場親眼見證大師名作的圓夢之旅,最後讓他們帶著開心激昂的心情離開羅浮宮,而不是一次沒有重點,只記得走的很累的羅浮宮遶境行程。
參觀完羅浮宮,別忘了順便去一旁的杜樂麗花園走走,遠離人潮、放鬆一下。在暑假和耶誕假期期間,那裡有露天遊樂場,夏天還有冰淇淋餐車,為這場難得的羅浮宮之行劃下美好的句點。
付費限定
2、聖母加冕圖/安傑利科
大家好,今天要為你介紹的羅浮宮作品是《聖母加冕》,這也是一幅祭壇畫,作畫者是人稱像天使一樣的修士——安傑利科。他的作品會讓人不禁想讚嘆,如果天使會作畫,就是這樣的畫。
付費限定
5、維納斯引介「人文七藝」給青年/波提伽利
大家好,今天要為你介紹的羅浮宮作品是《維納斯引介「人文七藝」給青年》,它的畫名裡雖然有維納斯,但其實我們在當中看不到這位女神的身影。作畫者是維納斯的專家——波提伽利。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