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你好,我是心理師瑋瑋,歡迎收聽我的愛情心理學課程。
上一節課我們討論了要避免童年失落形成的愛情共生,而造成自己的低自尊。不知道你是否有練習倒帶自己的自動化思考了嗎?
這節課的主題來到委曲求全,你是不是在愛情裡總是感到很勉強呢?這節課就帶你來思考看看,你在愛情裡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是不是一個愛情的討好者呢?有一位經驗學派治療師 Satir,他觀察到他的臨床個案們有著許多不同的溝通型態,並且歸納出這些溝通型態,分別是指責型、討好型、打岔型與一致型。每個溝通型態都有自己一套的內在語言,以及與人與環境互動的方式,而這節課我要和你一起來探討的就是 Satir 所說的討好型的這個角色。
討好型最常使用的內在語言是,喔!你喜歡什麼?都是我的錯,我不能沒有你,我不重要,沒有關係等等。對人的態度常常是過分和善、讓步、取悅他人,但在內在卻常常壓抑自己而感到悲傷、感到勉強及委屈,或者是否定自己。討好者雖然看起來很能夠適應環境,可是有時候與自己的內在相處卻很遙遠,因此常常在關係裡面累積許多委屈的情緒,感到越來越勉強,也容易產生一些憂鬱、焦慮和恐慌的一些心理症狀。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討好者擁有敏銳感受他人需求的能力,很可以高度的同理和關懷他人,也總是給友善的感覺。講到這裡,可能你開始覺得自己好像常常扮演一個討好者的角色,其實任何生存姿態都是用來了解自己的,而不是要形成一種自戀的狀況,不然我們會越來越無法貼近自己。
而從愛情關係中,我們其實最能夠理解自己常用的生存姿態。試想看看在愛情關係裡,你是不是使用了討好者的姿態呢?就算你有自己的內在感受,也因為怕對方生氣而不表達。所以在這裡要請你問自己一個問題,你覺得自己的情緒重要嘛?還是其實你沒有表達自己情緒的習慣呢?
在這邊要先跟你說說臨床工作經驗讓我發現,每個人都是很獨特的,所以我沒有辦法簡化去了解一個人,讓每個人來到會談室對我而言都很特別,而你也是。我們無法簡化了解他人,同樣的道理我們也無法簡化了解自己,這是我在心理工作中常常提醒自己的。同時也提醒聆聽音頻的你要對自己有耐心,人是很多變的,有趣又複雜,因為你的思緒和經驗隨時都和外在的資訊做連結和變化,所以千萬不要覺得自己無趣,你很獨特,可以寫出你的創造性劇本。當然了,在愛情裡的你也是。所以我們不需要簡化的使用心理學的模式去定義自己,為自己貼標籤,我們可以適當地運用心理學的知識來協助自己看見自己的行為、看見自己的習慣。
在前幾節課裡你有發現嗎?我不斷地提到自我監控,對自己學習過程的重要性,所以聽到這個階段,我也請你開始思考自己要如何微調自己呢?要微調成什麼樣子?我們可以設定自己在愛情裡學習的目標,我建議可以設定學習剛剛提到的一致性溝通型態。Satir 所提到的一致型溝通型態,是指在一段關係裡面能夠自在的表達自己,也同時有能力去覺察到環境與他人的狀況。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句話,但實行起來卻不一定很容易。所以我們要如何循序漸進的去做?我們現在來做個視覺化的練習吧?透過這個視覺化的練習,也可以了解你自己在愛情中討好他人的程度。
現在邀請你輕輕的閉上眼睛,如果你常常覺得自己在愛情裡面很委屈,試著在腦海裡想像一個圓餅圖。然後想想自己在愛情裡討好的角色,大約佔了幾個百分比呢?是50%、60%,70%還是90%呢?這個數字是由你主觀的感覺來決定的。想想看,哪個數字比較貼近你的狀態?然後我們可以試著把圓餅圖的比例畫下來,這樣可以讓你覺察自己現在的狀態。然後面對這個數字和比重,想想有什麼可以調整的空間呢?了解了比重之後,接著我們要看見自己在愛情中的討好行為。
從前面講到 Satir 的理論中,我們可以聊解討好者的姿態,常常是習慣對對方說沒關係這樣的語言。然而,自己真正的感受卻不是這樣的。這個時候我們自己真正的感覺很容易被忽略掉,因為當我們自動化先說沒關係,其實就是在向對方表達我沒事的,你不需要擔心我的心理需求。我們先稍微停下來,想像一下,一個人如果總是說沒有關係,看起來好像不是很關心自己的需求,那麼跟他互動的人也真的會相信沒有關係。愛情就像人際互動一樣,也有一個心理學派可以解釋這個部分,人際互動歷程心理治療取向的治療師認為,在原生家庭裡面未經思考的自動化,耳濡目染弟於父母互動的模式,都會影響著我們所有的關係,就像一條看不見的鏈子影響著我們。
說一個故事給你聽,有一對父子去馬戲團看大象表演時,小孩轉頭問爸爸說,大象應該很有力氣才對,可是為什麼卻沒辦法掙脫腳下的鏈子呢?牠們難道不想要掙脫嘛?這個爸爸的回答是,這些大象從小就被腳下的鏈子鎖住了,所以儘管遇到危險,這些大象還是因為不了解自己的力氣而很難掙脫。後來過沒多久,馬戲團失火了,猜猜看這些大象有逃出來了嗎?結果就像那位爸爸說的,即便這些大象的腳上只剩下輕而易舉就能弄斷的麻繩,他們還是沒有逃出失火的馬戲團。
這聽起來像是一個悲傷的故事,但是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我們從小的經驗就好像那些看不見的鏈子一樣鎖住了我們,會讓我們以為自己沒有辦法去改變。所以,如果你已經能夠看見自己在愛情中的討好行為,接著我要帶你做逃脫練習,這就是心理學中後設認知的方法。還記得在總論所提到的嗎?後設認知是一種自我監控的學習方法。像剛剛我所說的馬戲團大象的故事就是用隱喻的方式讓你意識到在原生家庭中學習到的經驗,好像長年綁在你腳上的麻繩一樣。在意識到自己其實是可以改變的之後,可以怎麼做呢?
首先,先請你寫下自己在愛情中討好的行為,我們可以用條列式的方式來寫。寫完之後,我想先對你說,你真的好棒喔!我會這麼鼓勵你是因為,我明白面對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接下來就要開始分析自己的狀況,把那些忽略自己的情緒的行為通通都刪除,然後我們試著寫下,還有哪些方式可以來代替呢?比如說:你在愛情中感受不到對方的尊重,就想想當自己想要表達感受時,有沒有除了忍氣吞聲感到委屈以外的方法,也請你嘗試著把注意力試著放回到自己的身上。想想現在的你正在經歷什麼,你的感受是什麼呢?下次類似的情境發生時,我們還可以怎麼做來面對自己的需求?想好之後,我們重新排一下,優先順序,對你自己比較好的優先順序是這樣的。當下次又發生類似的委屈情境時,試著先把自己的感受放在前面,嘗試問問自己內在的感覺,以避免下一次又面臨一樣的委屈狀況。接著你也要稍微思考一下,可以做一些什麼?不再受到這些委屈。不光是想,我們還需要付諸行動,多嘗試實驗幾次,因為通常一次很難成功,但是多多的練習就會有好轉的可能,在每次的練習中也可以閉上眼睛觀察剛剛說的那個視覺化的圓餅圖,看看你腦海中的圓餅圖裡討好對方的比例有沒有下降呢?
在這堂課中,我們認識了 Satir 理論中討好者的模式。這個模式裡習慣使用像是,你喜歡什麼?都是我的錯,我不能沒有你,我不重要,沒關係,這樣的語言。我也告訴了你如何使用視覺化的方式來覺察自己在愛情中討好的方式,因為圖像可以幫助我們提高自己的自我覺察能力。還記得隱喻大象的故事嗎。透過那個小故事,我想讓你思考一下,你是否就像故事裡的大象,看著自己腳上的麻繩,卻不知道自己其實是可以逃脫的,藉此覺察一下自己可能在原生家庭中學習到不良的互動模式而忘了自己的能力。
最後你也學習到我們對自己的優先順序,應該是把注意力先放在自己的身上,接著在思考什麼樣的愛情互動模式是自己想調整的。然後記得對對方適當表達自己的感受。
接下來我們有一個延伸實作練習。在認知心理學裡面正向回饋,對於自己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所以當你把上面所說的自我覺察練習都做完後,記得一定要跟自己說幾句正面鼓勵的話,這就是這堂課的小練習,從現在開始就記得對自己說幾句正面鼓勵的話吧!
在下一節課,我會帶你探討女性在感情中很容易發生過度付出的狀況。當然男生也會有這種狀況發生。而這樣的狀況都可能跟我們的童年經驗有著密切關係。
我是陪你一起解開腳上麻繩的心理師瑋瑋,希望透過這節課你能擁有更自由的心,並且平常愛情裡的美好,我們下堂課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