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腎不好時,如何補充蛋白質?
一位五十六歲的田先生,年輕時因為經常感染以及運動傷害,所以在無知的情況下長期以止痛消炎藥、中藥、抗生素來控制上述症狀。直到四十歲時,公司體檢告訴他腎功能指標肌酸酐是2.0(正常值應小於1.3),腎絲球過濾率eGFR大約35%(正常值大於90%),空腹血糖130 mg/dl(正常值小於100),他看不懂數字請教醫師,結果醫師告訴他, 他已經得到慢性腎病第三期,快要到第四期了,而且已經有糖尿病了, 再不注意就要洗腎了,嚇得他趕緊找資料,配合醫師的建議治療。後來他嚴格限制蛋白質飲食,控制血糖,不亂吃成藥,多年來肌酸酐一直維 持在1.7到1.8左右,腎絲球過濾率大約在40到50%左右,空腹血糖也在100出頭,算是穩定了。不過他來找我調理身體的時候告訴我,像他這類患者蛋白質最難拿捏了,也擔心吃雞蛋會不會增加腎臟負擔?
談到護腎,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不亂服用來路不明補品以及藥物,抽菸一定要戒菸。其實糖尿病、高血壓、高膽固醇都會使得血管硬化狹窄,影響腎臟的血流量,導致腎臟細胞萎縮、凋亡、纖維化,進而導致慢性腎功能不全,如果不控制三高而妄想吃仙丹妙藥讓腎功能起死回春是不可能的。因此要保護腎,讀者一定要好好控制三高。而肥胖是容易產生三高的體質,三高又會造成腎臟疾病,所以肥胖一定要以飲食控制加上持之以恆的運動來幫助減重,這樣也可以顧腎,我之所以要強調飲食加上運動,就是因為許多人迷信吃藥減重,殊不知吃藥一定傷腎,不但減重無法持之以恆,又會讓腎臟二次傷害,得不償失。對於沒有糖尿病的腎病患者,首重低鹽、低飽和脂肪酸、高纖維、高熱量的飲食原則,第三到第五期腎病朋友(eGFR小於60%),蛋白質攝取量應該在每日每公斤0.8克以下,蛋白質來源以植物蛋白來源為優。
那糖尿病友合併腎病時蛋白質應如何拿捏?美國糖尿病醫學會針對糖尿病患者蛋白質攝取量建議「16%、10%、18%」法則,也就是糖尿病沒有腎病變時,蛋白質攝取量維持總熱量16%,一但有腎病變時,蛋白質就需降到10%,但是到了需要洗腎時,蛋白質反而需增加到18%以彌補洗腎時流失的蛋白質。那一份蛋白質量大約是多少呢?一份蛋白質約7公克,大約是一顆雞蛋、二根手指長寬厚的肉類、一杯豆漿、一杯牛奶、一塊田字板豆腐、二匙肉絲、二碗稀飯或是二片吐司。
不過我再次強調請盡量攝取魚肉或是植物蛋白,因為紅肉飽和油脂偏多,對腎變病患者不利,而魚肉富含omega-3脂肪酸,對於腎臟是相當好的油脂來源,所以我跟田先生分析完之後,他就很清楚了,只要總份數控制得宜,一天一顆雞蛋絕對沒問題的!
本文來源:《劉博仁不藏私的功能醫學新王道》轉載自:劉博仁醫學部落格內容⽂章屬於劉醫師版權,僅提供給網友參考,請勿任 意抄襲、廣告、或做其他⽤途。
記憶⼒不好就會失智嗎?失智症可能有哪些症狀呢?
在功能醫學門診中,有時可以見到患者有早期認知功能損傷而不自知, 最後演變成失智的患者,讓家屬與我不勝唏噓。依據國際失智症協會 (ADI)2019年全球失智症報告,估計全球有超過5千萬名失智者,到2050年預計將成長至1億5千2百萬人,平均每三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在台灣呢?依據內政部最新人口統計資料及台灣失智症盛行率推估,2019年底台灣失智人口已經超過29萬人,整體失智人口佔全國人口 1.24%,也就是每80人就有1人是失智者,所以保養大腦已是你我刻不容 緩的課題。 當然,失智症依據發生症狀有分為初期、中期以及晚期,在這裡稍微提 醒讀者注意可能的失智症「初期」症狀,包括有:
1. 記憶變差:近期事務經常記不得、忘記幾年幾月幾日、常找東西、忘記別人講過的事情等等。 2. 言語表達退步:說話不如以前的流暢。 3. 個性情緒變化:易怒、多疑、猜忌、猶豫不決、突然變得孤僻等等。 4. 迷路:原本熟悉的路口或是車站會多想一下,甚至是迷路。 5. 妄想:怕伴侶不忠、兒子不孝、鄰居偷東西,甚至因此與人爆發衝 突。 6. 行為異常:重複動作,東西收了又拿出來,同樣問題反覆提出,坐立 不安,經常愛往外頭亂跑。 7. 視幻覺:看到不存在的東西,例如房間看到過世的家屬、動物、昆蟲 等。 8. 睡眠障礙:晚上不睡走來走去、日夜顛倒。 9. 飲食問題:吃過了還要再吃,吞嚥變得不順,備餐變得緩慢。 10. 生活能力下降:穿衣猶豫不決、計算能力下降、烹調能力下降。
失智症最常見到的原因是大家常聽到的阿茲海默症,大約佔了60%,其他常見的種類還包括血管型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以及額顳葉型失 智症等等。阿茲海默症原因不明,可能與基因遺傳有關,主要是患者大腦細胞當中出現異常的乙型類澱粉蛋白(β-amyloidβ , Aβ)的堆積有關,它會破壞神經細胞,加速病變。另外神經細胞裡頭的濤蛋白(tau protein)過度磷酸化,導致神經纖維糾結,最終大腦細胞開始死亡。目前認為之前提到的微膠細胞在因應各種原因導致發炎時,可能為了清除 戰場而有過度的反應,最終毀了自己的腦細胞,這在後面章節會再提出。而血管型失智症則是因為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腦血栓、腦出血等 血管因素造成了大腦組織缺氧、發炎、細胞破壞,最後造成失智症,這也告訴讀者真的不要忽略三高造成的沈默威脅,平時就要做好保健才是。
我就親眼看到一位男士,在忽略血糖、血壓控制之下,歷經小中風、人格大變、易怒、到處花錢買春、買成藥、與家人失和,最終失智,這中間只歷經5年時間,真的讓人感慨,當然最痛苦的是他的太太 以及子女。 既然失智這麼可怕,站在預防醫學的角度,對於「輕度認知障礙」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的提早發現以及保養就顯得相當重要,MCI是描述介於正常老年人及失智症患者之間認知功能變化的一個過渡時期,當一個人知覺感受、記憶力、語言、抽象判斷、數理計算 以及表達事物的能力開始出現狀況時就應該及早調理大腦,以免邁向失 智不可逆的反應,治療就更艱辛了,如何早期診斷MCI,請進一步參考『劉博仁不藏私的健腦秘密』。本文來源:『劉博仁不藏私的健腦秘密』轉載自:劉博仁醫學部落格內容⽂章屬於劉醫師版權,僅提供給網友參考,請勿任 意抄襲、廣告、或做其他⽤途。